残疾人教育现状的分析——公平缺失与水平滑坡
一、残疾人受教育的现状(一)残疾人总体受教育状况 残疾人教育水平低于普通人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差距到底有多大?并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显示。调查数据表明,各个学历层次受教育人数的比例,残疾人都远远低于普通人。残疾人与普通人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在总体中是非常显著的。(二)不同性别残疾人受教育状况通过对残疾人性别与文化程度的交叉分析可以得出,男性残疾人中有23.7%的人是文盲,女性残疾人文盲的比例则高达41.4%。在各层次教育程度上男性残疾人的比例都高于女性。不同性别的残疾人受教育状况也是有显著差异的。调查显示,残疾男性的受教育状况好于残疾女性。 (三)不同类型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 不同类型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不同,。由于视力、听力及言语残疾的人口受教育情况相近。相比之下,可接受全纳教育的肢体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最好,他们的文盲人口比例最低,初中以上各层次教育程度都好于其他类型的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最差,文盲率高达60.2%。不同类型残疾人受小学教育的人数比例相近,差异并不显著。但是接受初中教育的各类型残疾人比例差距开始显示。肢体残疾人接受初中教育的人数比例为32.1%,远远高于智力残疾人8.8%的初中教育率。在高中及以上的教育阶段,各类型残疾人受教育状况的差异又不显著,但却是在低入学率下的不显著。职业教育严重缺乏,高等教育率更是几乎为零。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皮尔逊卡方值的显著性水平已经达到0.000,远远小于0.05,说明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是有显著差异的。 (四)不同年龄残疾人的受教育情况 1.不同年龄残疾人口的文盲率分析。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出黑龙江省15岁以上残疾人文盲率为31.4%,远远低于全国15岁以上残疾人口43.29%的文盲率。其中男性残疾人口文盲率为23.7%,女性残疾人口文盲率为41.4%;城市残疾人口文盲率为20.1%,农村残疾人口的文盲率为38.0%。 把15岁以上残疾人口以15-19岁为一个年龄段,80岁以上为一个年龄段,其余每十年为一个年龄段划分。各年龄段残疾人的文盲人口比例不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皮尔逊卡方值的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已经达到0.000,远远小于0.05,说明各年龄段文盲率是有显著差异的。根据调查数据分析,40-49岁年龄段文盲率最低,70岁以上残疾人口的文盲比例达到一半以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15-19岁最年轻的这一年龄段的文盲率达到48.4%,远远高于70岁以下任意年龄段的文盲率。 2.不同年龄残疾人口的受教育状况。为分析不同年龄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将残疾人的受教育程度转化为受教育年限。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的残疾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差异显著。40-49岁年龄段的残疾人口的受教育状况要好于其他年龄段的残疾人,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14年。20-40岁的青年人与50-59岁的中年人受教育状况接近。除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外,15-20岁的青年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最差,他们平均受教育仅为4.02年。比他们父辈的残疾人少接受教育了3.12年的教育,比60-69岁的老年人受教育年限还少了1.45年。近年来,残疾青少年的教育状况出现了明显的滑坡。(六)城乡残疾人受教育状况的差异通过对残疾人文化程度与户口性质的交叉分析可以得出,城市文盲人口的比例为20.1%,小学人口的比例为25.2%。而农村这两类人口的比例则分别高达38.0%和41.1%。农村残疾人受教育程度的众数是小学,而城市残疾人的教育程度的众数为初中。在初中及其以上各层次教育上,城市残疾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农村残疾人口。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皮尔逊卡方值的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已经达到0.000,说明总体中城乡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有显著差异。二、教育对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影响(一)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对其工作的影响通过对残疾人的文化程度与他们是否有工作进行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皮尔逊卡方值的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已经达到0.000,说明化程度与其是否有工作存在明显相关。在20-60岁劳动力残疾人口中,文盲人口中有工作的比例仅为25.1%,而小学文化程度的残疾人口中有工作比例则为47.7%。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中有工作的比例分别为41.1%和39.7%,也远远高于文盲残疾人口。可见教育对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对其收入的影响残疾人口的人均年收入仅为2571.537元。收入水平远远低于普通人。教育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收入有显著差异。文盲残疾人口收入最低,每年仅为2163.654元。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残疾人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大学专科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收入最高,为7172.9元。而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普通人的受教育水平,因而,残疾人在收入水平上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三)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对其生活水平的影响 残疾人特别是农村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其他人,往往不能拥有好的收入甚至没有收入来源,这就加剧了其贫困程度,因而,生活水平也很难赶上其他人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三、残疾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总体受教育水平低下 残疾人本身的生理缺陷使他们在生存竞争中无法与健康人相比。如果他们能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可以对他们的生理缺陷形成一定的补偿。因此,教育对于残疾人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然而,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却远远低于正常人。调查表明,残疾人在文盲比例上远远高于普通人。有近三分之一的残疾人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而普通人中这个比例仅为7.7%。只有9%的残疾人受过高中以上教育。受过小学教育的人数是35.1%,这是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众数。也就是说,相当多的残疾人完成了小学教育以后没有能够升入初中。生理的缺陷加上教育的缺失使残疾人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二)女性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了更多的剥夺 女性残疾人中文盲的比例高达41.4%,而男性残疾人中只有23.7%的人是文盲。在各层次的受教育程度上,男性残疾人口的比例都高于女性。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残疾女性的受教育权力受到了更严重的剥夺。 (三)智力残疾的人受教育状况最差,肢体残疾者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好 不同类型残疾人,受教育状况也不同。相比之下,可接受全纳教育的肢体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最好,他们的文盲人口比例最低,初中以上各层次教育程度都好于其他残疾类型的人。智力残疾人的受教育状况最差,文盲率高达60.2%。也就是说,在有条件接受教育的情况下,影响残疾人受教育的个体因素主要是其接受能力。由于智力残疾的人的接受能力差,社会普遍对他们的教育存在着比较轻视的态度。肢体残疾者的学习能力与普通人没有显著差异,影响他们受教育的因素主要是客观条件。(四)1986年以后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急速滑坡对不同年龄的残疾人的文盲率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变化,文盲率出现了可怕的U形曲线。不论是文盲率的分析,还是受教育水平的分析都表明,40-50岁的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是最好的。其次是30-40岁和50-60岁的残疾人。30-60岁的残疾人的学龄期分布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这段时间虽然经历了很多动乱,但教育的公平性是最好的。它使社会最弱势的残疾人也受到了惠及。8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教育公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重点校、重点班的建设引发了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而最为弱势的残疾人是没有能力在竞争中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近十几年接受初中教育的残疾人的比率都在急剧下降。残疾人受教育状况的急速滑坡再一次敲响了教育公平的警钟。 (五)学龄儿童的在学率偏低 残疾儿童在校率低,接受教育形式单一,各类型残疾儿童在校率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地区只有少数残疾儿童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学龄残疾儿童的就学率非常低。 (六)城乡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在文盲人口的比例上,农村远远高于城市。农村残疾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小学上,而城市残疾人口的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及其以上各层次教育中,城市残疾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农村残疾人口。城乡的二元分割在残疾人的教育上体现得尤为显著。农村小学的分布状况使得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成为可能,能够跟随普通班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如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的儿童入学率较高。由于我国的特教学校都在城市或县城,农村需要特殊教育的残疾儿童大都由于经济原因无力去县城就读。因而,如何保障这部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是目前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残疾人的教育对于帮助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消除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和隔离,促进残疾人的人格完善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残疾人的教育公平就谈不上整体教育公平。让残疾人与普通人平等地接受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残疾人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公平程度的尺度之一。因此,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应是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