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7月3日电(记者施雨岑)1981年出生的残疾人朱宜祥现在成了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中河村的“创业明星”: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的支持下,他用家里空置的老屋进行抵押,开办一间小超市,当年实现纯收入1.6万元,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迅速减轻。
“我一直都梦想能自食其力。”朱宜祥对记者说。这个肢体3级残疾的年轻人每天早上5点就出发进货,小超市从早七点开门营业一直开到晚十点。
朱宜祥一边忙活着手里的活计,一边向记者热情地介绍:将村里助残致富项目资助的1000元与4000元社会捐助一并入股合作社,年均分红1300元;村“两委”协调县工商局、烟草公司帮助办理经营执照、联系货源,开办超市。
近年来,像朱宜祥这样通过社会帮扶脱贫致富的农村残疾人日益增多。记者在宁阳县蒋集镇张龙村看到:残疾人张月连和丈夫在专业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建起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鸡大棚,享受建棚补贴和减免管理服务费,年收入达8万元;患有“婴儿瘫”的张守涛被安排到村里保洁队和养殖基地工作,月收入1000元,再加上村里安排人帮他家夏收、秋种,家庭实际年收入1.6万元左右……
这些残疾人群体的利好消息,正如中国残联理事长鲁勇3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经验交流暨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更反映了我国扶贫助残事业的进展。”
然而,根据中国残联的统计,目前,我国仍有1230余万农村残疾人尚未脱贫,他们的家庭收入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由于身心残障、劳动能力受限、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这一群体已成为贫困程度最深、扶持难度最大、扶贫成果最难巩固的特困群体。
针对此,中国残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已联合下发《关于创新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就进一步帮扶农村残疾人提出更具针对性要求,如:银行业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对残疾人扶贫对象的授信额度;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为残疾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地方在财政资金扶持下建立残疾人扶贫项目贷款和残疾人小额贷款风险金制度;确保每个贫困残疾人家庭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到2020年完成农村贫困残疾人存量危房改造任务等。
本站推荐文章:
中国残联系统外事管理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聋儿康复的“七彩梦”
张海迪出席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缔约国大会并参访纽约残疾人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