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4年西山区残联社区康复员李惠萍上门给刘勇提供免费的康复服务前,刘勇把自己“关”在家里已14年。这个后天失明的盲人没有接触过特殊培训,连盲杖也无法使用,即便在家里也只能摸索着墙壁一步步探着走
“2004年夏天,我们通过社区筛选,最终选定了包括刘勇在内的7位盲人进行免费康复服务,整个过程包括定向行走、生活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约半年后,失明对于刘勇的负面影响小了很多,他开始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外出、工作、社交。”半年的康复训练结束后,刘勇做了一大桌子菜请李惠萍来家里吃,“他切的土豆丝比我切得还要细,削苹果皮也能保持不断。”站在刘勇家的厨房里,李惠萍说。
西山区残联提供的社区康复服务从2004年开展以来已进行了10年时间。“基本上,辖区内9000多名残疾人都享受过一次免费康复服务,但问题是,10个社区只有12名社区康复员,平均每人每年仅能为6-7人提供康复服务,相关资金、人员的缺失让工作很难服务更多的残疾人。所以,今年我们也在讨论要把社区康复员转变为社区康复指导员,为街道上的残联工作专职委员提供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培训。”西山区综合科负责人夏文介绍。
根据《意见》,未来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将增设“残疾人康复服务”、“艾滋病、精神病咨询服务”等服务窗口;建立社区老年人、残疾人、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孤残儿童、贫困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信息库。
医疗
要求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
业内人士透露,昆明的残疾人康复工作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康复费用没有列入医保报销范围,高昂的康复费用只有极少部分残疾人家庭承担得起。该人士透露:“比如治疗一个脑瘫患儿,专业康复机构一个月花费大约6000元,而有限的政府专项资金也只能为一部分患儿提供免费康复机会,并且一年只有一次。”
事实上,康复工作与医疗工作分割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今年出台的《意见》不但要求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还要求建立市县两级残疾人康复医院,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业务。其中市级康复医院建筑面积不低于8000平方米,县级康复医院建筑面积不得低于3000平方米。此外,还鼓励社会机构依托卫生资源,多种形式参与、多种模式建立残疾人社区康复活动室、康复站。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义的康复包含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仅仅是全面康复中的一个方面。“以往与卫生部门开展的合作大都是依托项目进行,比如"光明工程"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七彩梦行动计划"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低视力助视器免费适配等。医疗部门提供的是普惠公共服务,残联强调的是对残疾人康复要有特惠的措施和政策,针对的群体不一样。难点在于卫生部门的各种资源,残联不能实现共享(如新生儿筛查等)。今后双方应该打破部门界限,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优势互补。”